2019年4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举行了全院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由院长蔡荣寿教授主持。刘亚龙、刘文军、王雯三位老师汇报本学期初赴清华大学参加大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成果。
王雯老师首先汇报殷雅俊教授的《教学设计中的明辨性思维》。王老师以殷教授提出的关于蜻蜓的特技飞行、蜜蜂为什么会采蜜等问题为例,指出教学设计中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汇报卢晓东教授的《考试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时,告诉老师们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考试题目的设计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试题进行改革,试题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试题的改革又可以推动小班制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室的改造等,此类改革已成趋势,在全国主要高校已经推行。最后,她从克服演讲障碍、组织演讲语句、分析演讲听众等方面汇报了辛青峰老师的《教师语言表达艺术》,阐述了演讲的方法和技巧,帮老师们勾勒出非常实用的演讲结构图。
刘文军老师则分享了两位授课专家的讲座。首先分享田凌教授的《如何建设一门好课》。讲座指出,一门好课必须有与人才需求、学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构建先进的课程内容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承和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多样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特别强调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模式及方法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方面,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讲清楚课程体系比讲清楚知识点重要。在教学模式及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则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与多样性,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拥抱新理念、新技术。刘老师认为这对于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刘老师还分享了《行动学习工作坊—结构化研讨》课程。他从行动学习的定义、目的与意义、行动学习——团队共创、团队共创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行动学习的本质是“从做中学”,是集工作与学习为一体的边干边学的组织发展技术。其目的是激发参与、连接智慧、凝聚共识、解决问题。其意义在于掌握行动学习工具的理念、方法、实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共创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行动学习理论来组织完小组任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8个基本流程:发起项目——项目启动会——头脑风暴——观点归类——补充完善——形成决策——结构化呈现——成果展示。最后,刘老师分享了他把行动学习——团队共创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成果。
刘亚龙副院长结合自己分管的教学工作汇报了三位专家的讲座内容。他以媒体事件上的图文报道与事件真相的出入为例,引出第一个讲座《舆论变革与媒体沟通》,指出网络新媒体时代,舆论载体和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力量和效率远超传统媒体,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掌握适当的方法与媒体进行沟通,引导正面积极的舆情,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祥和的校园。刘亚龙副院长分享的第二个讲座是《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高校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慕课建设为例》,他特别强调:应该统筹协调慕课、SPOC、微课等资源,借助雨课堂、超星等平台,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最后,刘亚龙副院长向老师们分享了清华大学70多岁张学政教授的事例,介绍张教授如何从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课堂语言、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蔡荣寿院长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的发言,称“高手在民间”。蔡院长指出:翻译软件、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变化不仅影响高等外语教育的目标,也影响它的内容、技术、手段、标准、方法、理念等。教育对外开放在倒逼外语教育改革,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人数激增。这些人不仅懂专业,也懂语言。现有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传统的外语人才很难胜任今后的工作。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蔡院长还指出:学科越分越细,专业就应该越办越大。跨越几个不同学科的专业才会有竞争力。为配合好教育部“新文科、大外语”方略,学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对外战略建设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我院的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并就如何教学研讨、课堂管理、教学设计、课程观摩等多个方面向老师们提出了要求,称以后还应该在科研、班主任工作管理方面也组织类似的研讨活动。
(文:刘文军)